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: 首页> 它山之石
文化为魂 铸造品牌

来源:享学网 发布时间:2014-10-16 作者:江苏常州市钟楼区社区教育委员会 徐澄范

收藏

 ── 钟楼区“紧扣地方文化特色,打造社区教育品牌”推进项目的实践与探索

  钟楼区地处常州市中心城区,区域面积72平方公里,有50多万常住人口,下辖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七个街道,是一个集商贸、旅游、文化为特色的新兴发展区。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,其迫切希望接受教育提升文化品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,为此,从2010年3月开始,钟楼区就全面推进了“紧扣地方文化特色,打造社区教育品牌”的项目,现在历经三年的实践与探索,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格局,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。

一、立足区情,充分认识挖掘钟楼地方文化的重要性

  1.新钟楼的建设对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出了新要求

  我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“十二五”期间,建设经济现代化、科教现代化、城市现代化、生态现代化、文化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现代化新城区。“新钟楼”的实质内涵是富民强区,富民强区的关键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区的战略。我们打造文化品牌,就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,丰富和充实文化资源,寻觅自身的精神家园,并将这一丰富资源转化为建设新钟楼的巨大精神动力,实现钟楼区跨越性发展。

  2.钟楼市民对地方文化资源赋予了新内涵

  钟楼作为常州的中心城区,千年古运河穿越全境,2500多年历史,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辉煌的篦梁灯火,展现千年物华天宝;琅琅的文亨书声,彰显出世代的人杰地灵;伟大的秋白精神,昭示当代人的理想追求;钟楼区近年来不断丰富的商贸文化、旅游文化、社区群众文化以及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,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材,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。

  3.市民终身学习对弘扬地方文化提出了新要求

  2010年3月,我们对全区1000多户居民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,发现钟楼市民教育文化素质参差不齐,高中以上学历占65.4%,就业状况不佳,下岗及无业人员占18.2%,市民希望通过培训后应聘上岗的占39%,92%以上的居民赞成参与终身学习,希望有更多的学习机会。由此可见,完善终身教育体系,推进社区教育,不仅是党委政府的要求,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,我们通过挖掘钟楼地方文化资源,就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,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,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。

二、统筹协调,努力构建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新格局

  1.注重机制探索,推进项目建设

  “紧扣地方文化特色,打造社区教育品牌”是一项牵涉面广、头绪繁多的系统工程,为实施这项工程,钟楼区委、区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,将“文化钟楼”的内容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,这就是建立“政府统筹协调,教育部门牵头,街道作为主体,社会各方参与”的运行机制,有力地推动了该项目的全面展开。

  政府统筹协调。一是由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牵头,组建了“挖掘地方文化”推进项目领导小组,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,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,区委宣传部、教文局、民政局、商务局、人社局等15个区级机关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为成员单位参加的领导小组;二是把“挖掘地方文化”推进项目纳入《钟楼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“十二五”计划纲要》,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紧密衔接,以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名义下发了《紧扣地方文化主旋律,打造社区教育新品牌》的文件,并加以认真贯彻执行;三是由区政府有关部门以及7个街道、区社区培训学院和文化馆共同承担开发和实施任务。

  教育部门牵头。教育部门在“挖掘地方文化”推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,主要承担组织和管理工作。区教文局着力做好以下工作:一是制订项目推进的三年发展规划和目标任务;二是制订每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并组织检查与考核;三是从中小学抽调七名教师担任社区教育专职辅导员,充实社区教育工作力量;四是根据形势需要,定期开展社区教育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。区社区培训学院从业务指导的角度,加大对街道和社区专业引领,加强师资培训、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,充分挖掘地方文化,推进社区教育项目的深入开展。

  街道作为主体。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,相继建立项目推进领导小组,形成了由街道分管主任、社区教育中心主任、文化站长、社区教育辅导员和社区干事等组成的社区教育管理网络,因地制宜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,营造出如荷花池街道的“道德讲堂”文化、北港街道的“青少年孝德教育”、五星街道的“运河文化”、新闸街道的“荷文化”、西林街道的“戏曲文化”等一块块“文化绿洲”。等等,为社区建设和市民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。

  市民自主学习。为满足社区居民不同的学习需求,区和街道都进行了市民素质和学校需求调查,了解社情民意,力求使社区教育多层次、多内容、多形式。市民学习完全自主选择,自愿参加。各街道和社区根据社区居民的要求,开设了文化、艺术、职技、生活、保健等课程培训班,又通过表演、展示、竞赛、观摩、研讨等形式,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。据不完全统计,近三年来共开展了近100多个项目的培训,40多种形式的各类活动,参加人员超过15万人次,而且每年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。

  2.注重课程建设,推进社区教育

  钟楼区的地方文化资源非常丰富,为了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居民需求,钟楼区将开发课程作为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,将地方文化的精髓通过课程形式服务居民群众。

  (1)构建地方文化特色课程体系

  钟楼地方文化的特色课程体系分为两种类型。第一,根据钟楼社区培训学院的调研情况,将地方文化资源按照“名人生平”“名人故居”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“现代文化产业”四大类进行梳理,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集中力量编写一批读本,形成钟楼地方文化课程。第二,根据七个街道对辖区地方文化资源的调研,以街道为主开发并实施特色课程:

  荷花池街道办事处:道德提升教育

  北港街道办事处:青少年素质教育

  南大街街道办事处:百年南大街

  西林街道办事处:西林戏曲

  永红街道办事处:千秋乡情留永红

  新闸街道办事处:荷文化

  五星街道办事处:运河文化

  经过三年的努力,我们已组织相关人员编写了一批读物,7个街道的地方文化课程体系已经基本完成,形成了钟楼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。

  (2)配套开发100门公共文化课程

  2010年以来,钟楼区推出100门公共文化课程。课程共分五大类型900课时,以地方文化系列课程为主,向各街道、社区发布信息后,实行菜单式点供,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热烈欢迎。参与讲课的教师通过排定的讲课计划轮流到街道和社区讲课。到2012年底,钟楼区累计向街道和社区配送课程630次,受益居民人数达6万人。

  (3)引进和嫁接16000门视频课程

  钟楼区数字化学习平台“终身学习在线”充分运用资源,搭载了“常州终身教育在线”网络数字学习平台,共享五大模块26个子类总数超过16000门视频课程。三年中,访问总量超过15万人次,在线学习实名注册人数超过6100人,学分总数超过700万分。为了更为有效地推动居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,去年“钟楼学习在线”与“淘常州”网站合作,探索新的学习激励方式,开通学分银行实物兑换,与网上商城“淘常州”联合开发学分兑换功能。居民可以通过网上学习积累学分,足不出户,到网上选取商品,并将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免费送到家中。去年以来,已有280位学员进行了学分兑换,兑换各类商品价值超过2万多元。

  (4)新增项目工作室的个性化课程

  广泛开展“社区教育项目工作室”的创建评审工作,进一步发挥各类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的积极性,培育更多的社区教育文化品牌。在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周的启动仪式上,已经对北港街道的馨和绣艺工作室、五星街道的宝乐叮当工作室、西林街道的西艺坊创业工作室等十家“社区教育项目工作室”进行了授牌,构建个性化文化特色课程,并给予运行经费上的支持。

  3.注重队伍素质,推进社区教育

  “紧扣地方文化特色,打造社区教育品牌”,关键是建设一支爱本职、善组织、肯吃苦的骨干队伍,保证这个项目的正常推进。三年来,我们专门组织各种培训、交流、考察活动十多次,培训人员500多人。现在,一支多层次、宽领域的骨干队伍已经建立起来。

  在推进工作中,我们主要依靠三支队伍:一是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,聘请他们开发研究钟楼地方文化课程,注重理念提升,提高项目实施水平。邀请常州大学、常州工学院、常州社区大学专家学者参加。二是专业文化工作者,充分挖掘钟楼文化资源,组建一批由专业文化工作、民间非遗传人等专业人士参与的队伍。如乱针绣传人狄静,著名书画家季全保,文化创意产业“运河五号”总裁杨黎明、常州吟诵代表人物秦传祥等。区社区培训学院、区文化馆定期邀请这些专业人士出谋划策,进行现场指导等。三是有志于地方文化研究的专兼职志愿者。在社区教育志愿者中,有许多研究民
间文化技艺的,如虎头鞋、印泥、香脆萝卜干;有在社区开设书场、讲堂,能讲民间传说故事的人,还有更多的研习书画、摄影、戏曲、乐器的志愿者等。据统计,每个社区和村委登记的志愿者中,有志于地方文化的志愿者人数超过社区教育志愿者总数的三分之一,总数超过3万人。

三、以人为本,着力建设钟楼地方文化的有效平台

  由于钟楼地方文化丰富多样,学习载体和活动形式需要不断创新发展,我们通过特色建设,典型引路和总结推广,提高项目的整体实施水平,充分体现出“构筑精神家园”“传承历史文化”“提升生活品质”的社区教育的本质要求,尽可能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。我们在245个学习型组织、285个文体团队的基础上,又提出了创新载体和活动样式,推出了“五个一批”的有效平台:

  1.选派一批教师参与“文化惠民”活动

  区教文局广泛发动和精心组织中小学、幼儿园教师自觉参与“教师进社区”服务活动。进入社区服务的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:一是参与社区教育公共课程的教学活动,为居民数字化学习提供辅导和技术支持;二是开展家庭教育咨询、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文化、法制等志愿服务;三是中小学教师以导学辅导为主,幼教教师以早教服务为主,也可以开展艺体、电脑或中小学生感兴趣的“主体式”闲暇活动。参加活动的教师作为社区志愿者,不领取任何劳动报酬。据统计,近两年来,进入社区为民服务的教师已达1200人次。

  2.开设一批“地方文化”讲堂

  区文化馆和街道文化站内部设有专门的“文化讲堂”,成为“地方文化工程”的有效载体。如新闸街道的“文化讲堂”邀请民俗专家季全保作“说说老新闸”系列讲座;南大街街道东头村社区的“文化讲堂”专门传授“虎头鞋制作”技艺;常州社区大学董农美副教授在各街道巡回作“钟楼文化揽胜”报告,这些“地方文化”讲堂,受到居民群众的好评。

  3.培育一批民间文艺沙龙

  民间文艺沙龙根植于普通百姓。与钟楼地方文化相关联的民间艺术沙龙有“常州吟诵”“国学研究”“梳篦文化”“名点制作沙龙”“书画协会”“健美操团队”“搜集老票证”等民间社团,我们充分发挥各类民间文艺沙龙的组织协调功能,创造条件创设学习和展示平台,促进各类民间文化的交流提高。

  4.推出一批系列文化节庆活动

  钟楼区传统的地方文化节庆活动形式多样,富有特色。新闸街道的“荷花节”,以荷园荷文化为主题;西林街道的“锡剧节”,以常武地区的地方剧种锡剧为展示平台;南大街街道推出“十大名点美食节”,以常州传统名点作为亮点;五星街道三堡街社区连续多年开展的“运河文化”,实施母亲河保护行动,都是传统的文化节庆活动。我们要求各街道在保留原有地方文化节庆的基础上,继续做深做精各类节庆活动,精心打造特色品牌。通过打造这些节庆活动载体,积极探索形象、生动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形式,形成富有钟楼特色的文化教育活动新模式。

  5.编印一批系列读物

  通俗易懂的读物,不仅具有知识性、可读性,也有教育性。如《老常州市井风俗》手绘读本、《母亲素养工程》读物、青少年孝道文化等已经形成教材。我们将有计划分期分批推出各种读本,配合各类主题宣传活动,免费向全区居民发放,并力求生动有趣,特色鲜明,受到居民群众的喜爱。

  钟楼区推进“紧扣地方文化特色,打造社区教育品牌”项目已历经三年,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活动,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,已经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。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推动项目的发展,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,进一步整合历史文化资源,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,做好钟楼地方文化的这篇大文章,让地方文化理念和有用知识根植于社区居民之中,也让钟楼的文化精髓渗透到社区精神文化生活领域,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品味。

 
上一篇:卷首语: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办好居民满意社区教育
下一篇:常州钟楼区:推进数字化学习 建设学习型城区